城区空间狭小、工业建设任务重,上海这样解决|回眸上海调研

  为解决城市发展空间问题,上海于1950年代末期在近郊先后兴建了五座卫星城,较好满足了当时城市发展,特别是重工业发展的需要。过程中,建设者通过调查研究、实地勘探等方式,探索解决卫…

  为解决城市发展空间问题,上海于1950年代末期在近郊先后兴建了五座卫星城,较好满足了当时城市发展,特别是重工业发展的需要。过程中,建设者通过调查研究、实地勘探等方式,探索解决卫星城要不要建、建在哪、怎么建这三个核心问题,使得卫星城的规划更合理、布局更得当,对建设工程的顺利开展起到关键作用。

  第一问:上海要不要建卫星城?

  1956年,毛泽东主席指示:上海有前途,要发展。紧接着上海市委提出“充分利用,合理发展”的工业建设方针。上海城市发展步伐加快,大批建设项目上马,狭小的市区城市空间开始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和裉节所在。

  此时,作为解决大型城市发展空间问题的重要手段,卫星城开始进入上海城市建设者的视线。苏联的“六五”计划(1956-1960年)提出在大型城市周围兴建卫星城的方案,并首先在莫斯科周边实际开展卫星城建设。那么,上海要不要效仿国外经验,开展卫星城建设?

  调查发现,当时上海工业企业普遍规模较小,并且以轻工业为主,分散在全市各处。然而,根据中共上海第一届代表大会确定的“对上海的工业进行积极的改造和合理地发展,重点放在发展重工业”的方针,上海工业要向重型化方向发展,强调以机电、造船、钢铁等工业为主,特别是机电工业要发展国家需要的大型、成套机电设备。

  发展这些工业需要成片的工业建设用地,这只能跳出市区范围,向更为广阔的城郊转移。建设卫星城正是这一转移的重要途径。以此后建成的闵行卫星城中“四大金刚”为例,上海汽轮机厂、上海电机厂、上海锅炉厂、上海重型机器厂这四家大型工厂,其中有占地在一平方公里的工厂,四家工厂占地面积相加,比1956年时的黄浦区还大。

  通过调查,建设者还发现,随着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生活日渐安定,1950年代上海人口迅速增长,市区人口从1950年的418万增长到1957年的609万,市区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超过了5万人,上海已经不堪重负。与此同时,上海的中心城区空间有限,且因为历史原因,造成布局不合理、基础设施差等问题,使得扩展成本高、难度大。重工业建设在需要大量土地的同时,还需要大量的劳动力。这就意味着在尽量不降低人口总量的情况下,只有通过疏散人口的方式来降低人口密度,而卫星城正是疏散城市人口的有效手段。

  正因为能有效解决成片工业用地和疏散人口两大问题,向近郊发展、建设卫星城成为了上佳选择。1956年9月,市规划建筑管理局编制《上海市1956-1967年近期规划草案》,提出预备开辟一些卫星城的设想。一个月后,副市长曹荻秋主持市长办公会议,专门讨论了该规划草案,决定在“二五”期间(1958-1962年)建设卫星城镇。在1957年末召开的中共上海市第一届第二次代表大会上,正式决定“在上海周围建立卫星城镇,分散一部分工业企业,减少市区人口过分集中”。

1 2 3 下一页

声明: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,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。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,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,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。联系方式:shzixun@online.sh.cn

本文来源:上观新闻 作者:夏阳责任编辑:姚卫斌

为您推荐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

返回顶部